马来西亚的华语特色是混合各种方言和马来语与英语等,这种『週身刀无把利』的多语环境与能力,也是我国人民所面临的窘境,即我国华语语使用特色偏向简单与实用为主,却因缺乏文化主体性,创造力显得薄弱。
本地电影《一路有你》上映以来,以超过1350万令吉票房记录,成为我国史上最卖座电影,电影主轴是大华岳父与洋人女婿因鸡同鸭讲產生的趣事,剧情也呈现语言混杂使用的大马特色。
大马华语大杂烩(Rojak)是眾所皆知的事,其混合广东话与福建话等方言,以及马来语与英语等混杂表达方式,常让台湾与中国等纯华语文使用者侧目,也造就大马人有语言天份的特色。
也因为方言的广泛使用,使它的影响根深柢固,成为马来西亚华语的一部分。例如「吸水管」(吸管)本地的说法是「水草」,中、台华裔大概敲破脑袋也不能把这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联想起来。
土著文化和语言也渗入华语的使用。有些马来语的词汇已成为华语口头语的一部分,例如SAMAN就是「传票」(取缔单,告发单)。我们说「中SAMAN」,就知道是被发传票了。此外,如「罗里」(lori,货车)、「拿督」(贵族头衔)。
数年前本土连续剧《你好MrSiao》將华语混杂特色发挥淋漓尽致,现今火红的《一路有你》也有多语混用的情况,「大马华语」纯粹博君一笑並无不可,如果这真的是我国华语,那华社真的面临语言与文化危机了。
在大马生活逾10年的台湾太太林纯任接受《东方日报》访问时表示,刚接触大马华语时会让人感到错愕,因为无论在文法与发音都很有问题,例如大马华人喜欢说「我走先」、「我很閒」、「3点4个字」、「带埋我去」等,都是广东话的文法。
毕业自美国西歇根大学的林纯任说,中国与台湾的中文在腔调与名词等不尽相同,但彼此的中文文法是一样的,又譬如英国与美国的英语在发音与辞汇都有差异,但英文文法(Grammar)是相同的。
「台湾本身也是一个多种方言並存的地区,闽南语与客家话是台湾中南部主要通行方言,所以语言混合使用在台湾也是很普遍的事,但是台湾並没有闽南语与华语文法错置与混乱的情况。」
文法精確难掌握
她指出,「文法」是表达完整语句的合理性组织,即其是造句的基本规则,但大马华语所呈现的不只是名词上的差异,而是文法上的错置,如果不注意这些小细节,將会影响对人们对语言掌握的精確度。
拥有广播背景的林纯任也说,大马华人普遍在形容词的使用,也比较缺乏层次,即对事物与情感等的表达太过于直接与平铺直敘,词藻太过简单和不够细腻,也不擅长于抽像概念作表达。
她表示,大马的华文书写也是以口语化为主,即只求语音明瞭而不求准確,许多餐厅茶室的菜单经常会有「鸡比」、「鸭反」、「白油」等只求基本瞭解的词汇用法。
只是在如今地方特色华语大行其道的时刻,强调字正腔圆的正规华语是否过于迂腐做作?林纯任表示,两者不能混为一谈,因为地方特色和正规语言是相辅相成的,正轨语言为根,地方特色则是花叶。
「如果基础打不好,文化根本如何传承,地方特色如何花团锦簇而向荣?语言的学习应该要分主次与先后,母语的学习应该要掌握了至少良好的程度,即学好基本的文法、词汇、发音等,其他语言则先求沟通再求进步。」
林纯任感嘆,许多大马华人学习语言的態度是本末倒置,即非常用心与努力去学习英语这项工具性语言,但是对于华语的態度却停留在「够用就好」,不会想去精进本身的华语文能力。
「如果不能以母语充分和完整表达自己的情感,这將是人生非常遗憾的事,如果连母语基础打不好,遑论去提升文化素养和追求生活品质。」
创造力不差 依赖外来文化
台湾大学英文研究所毕业的吴子文指出,不能拿大马华人的华语文水平与中港台作比较,因为许多大马华人的华文水准只有华小程度,加上华文並非我国官方语言,因此华文发展受客观环境限制。
在台生活8年的吴子文说,现在大马华青能流利使用中文书写的人並不多,但这不代表这群人创造力贫弱,因为他们可能习惯使用其他语言来自我表达,譬如使用英文、甚至马来文在网路上和其他人交流。
「虽然大马华人在中文流行语匯的创造不如中港台,但是对外国流行的新词汇,比如XX姐、宅男、事业线等吸收得非常快,然后直接套用在大马的环境中,譬如之前流行的『拖车姐』正是一例。」
他指出,中港台的流行语资源丰富,直接借用似乎更经济,也更符合大马华人的移民个性。
「这反映大马华人文化依赖的状態,即自身文化生產力薄弱,多仰赖中港台文化的养分输送,从大马华人对港剧、台湾流行音乐、中国选秀节目等文化商品的依赖可见一斑。」
缺文化主体 长期「依附」失原创性
自从网络普及和各种形式的网络论坛兴起后,跨越时空藩篱的网络影响力是无远弗届,因网络除了作为各种单位的讯息传播管道以外,它同时也打破了权力的限制,让人们在网络上直接作出交流与激盪的平台。
在网络上以崭新身份出现的「网民社群」,在网络平台聚集对政经文教等各种课题討论与交流,在这种思想与言辞之间的激盪,同时,也是文化集体创作实践,甚至反过来影响和打造出独有的文化特色。
如「台客」10多前是对台湾本省人充满贬意称呼,但在网民集体创作下转变成台湾本土认同象徵;香港也有在地独特的网络流行名词,例如「MK仔」、「小学鸡」、「胶神」、「港女」、「狼振英」等;中国网民更是创造出十大神兽如「草泥马」、「和蟹与」、「毒豺」等,更是火红到海外。
中港台等地的许多新词辞的创造与流行,其实是网民捕捉到时代变迁特色的创作,例如熟女与宅男等是现代新兴单身族群,中国的和蟹(和谐)更是网民对当代中共霸权不满的一种网络语言的反击,以及对社会议题詮释权的爭夺战。
但是,马来西亚的中文与网络世界,相对于中港台等的流行文化创造力是非常匱乏,大马论坛的討论串偏向简短与平铺直敘的表达方式,即除了多语言混杂性以外,大马的通俗文化的面貌是模糊的。
毕业自台湾中央大学哲学所的卡夕指出,这种网络名词的出现与流行,其实是一个瓦解权力的过程,是网民对脏话、火星文、不標准华语等当局设下的种种禁忌的反扑,这些新语词不具有文学和哲学性,至少它也具有幽默感。
文化创造需內化
「真正的囚牢是存在于思想上,因为各种语言背后存有其规则与结构,以及其背后带有的各种价值判断,所以这些新语词的创作与流行,某种程度来说就是人民思想与语言的『越狱』。」
他指出,文化创造是需內化,但这却是大马所没有的,因为处于后殖民脉络下的我们缺乏文化主体性,即大马华人仅是文化的观察者、旁观者、模仿者,例如中国有《非常好声》,我们就会有《非常好歌》。
「这导致我们的文化具有寄生虫的特质,我们不会创造只会依附,像寄生虫那样黏在某些文化载体的表象上,结果我们的文化表现大多数都没有原创性,即便是寄生或模仿也是不伦不类。」
不过,他也说,大马並不缺乏流行新词的想像,例如面子书上有许多对政党和政策图文並茂的调侃与讽刺,但是大马网民仅求实用和用后即弃,这些所谓创作最终不会形成流行与深化,以致不会產生文化的真正创造力。
大马式华语有特色但不標准
毕业自上海交通大学语言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的夏梦琦老师,本身的专业为对外汉语教学,在中国和香港等地拥有长期教导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经验。她指出,从標准普通话的评定看来,马式华语是不標准的。
如今返回檳城,並在国际学校教导汉语的夏梦琦老师道,大马式华语的句子结构、词汇用法、发音、语调都有自己的特色,站在马来西亚华人的角度来看是无可厚非,因为每个地方的华语都会有地方特色与腔调。
「例如在巴剎买菜,当然应使用通俗的语调作沟通,如果坚持使用標准普通话,那显得与地方风俗格格不入。同样地,我们在正式场合或作深入交流时,標准与准確语言的掌握也非常重要,不应只懂得巴剎语言。」
夏老师说,大马华人最常混淆是將四声变为一声,既较分不清楚平声与仄声,如將学校(xiao,第四音)念成「学销」(xiao,第一音),以及不分「知、蚩、诗」与「资、雌、思」,將老师(shi)念成「老斯」(si)。
一律捲舌並非正统
她说,隨著越来越多大马人到中国工作或旅游,许多人以为所有中文发音一律捲舌就是正统,但其实这也是完全不对的,因为如四、素、从等是平声不捲舌。
她表示,这是我国的正规华语教育体系不重视发音所致,以及华教议题长期被政治化,国民型和国民中学的学生无法学好华文,形成华人普遍上对华语掌握能力不够精確,也不善于对事物作解释与分析。
在我国多元与多语环境下,到底对华语能力的要求应要到哪个程度?夏梦琦表示,华小所能教导的华语水平有限,因此,大马教育文凭(SPM)应该是对母语掌握最基本要求。
夏梦琦指出,小学程度的华语文只能作基本的沟通与理解,如果无法深入与提升本身的水平,也会进一步影响使用该语文去理解和掌握知识,同时在正式与需要深入沟通的场合,会出现词穷或辞不达意的窘境。
多语缺交流 难深度关注
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硕士生黄瑞泰表示,多语言混杂使用是马来西亚人最引以为傲的特色,但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困境,因每个语言都是缺乏交集的平行世界,因此也谈不上什么多元文化真正交融创作。
他指出,虽然大马多语环境並存,但彼此鲜少交流,以致A与B语言社群缺乏对话,也没有办法深入瞭解彼此想法,无论在于阿拉课题,或者华教的母语诉求等,都打不入彼此社群引发討论和关注。
「每当有重大课题发生时,每个源流的网络社群都引发討论,但是人们通常只会关注回本身熟悉语言所建构出来的世界,所以不同语言的社群,最后仍不会对同一课题擦出任何火花。」
黄瑞泰指出,回归到实际的通沟困境,当一个擅长英语的人与擅长华语者交流时,为求双方都能理解,所以通常只能使用简单的词句交谈,也因此造成大马网络现象,即多语书写和平铺直敘的简单词句。
缺乏高度开放平台
他表示,在这种缺乏交流和保守族群主义当道时,提出新论述或新词汇或去碰撞禁忌时,將是件非可怕的事情,例如黄明志当初以国歌为题材的网络创作所引发的风暴,虽然它最后不了了之,但论述並没有深化。
他认为,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我国缺乏像台湾BBS那种高度开放的討论平台和机制,大马论坛或面子书的设计是方便传播,但並不適合作深度討论,因为討论串经常会被转贴和隱藏给淹没。
本地电影《一路有你》上映以来,以超过1350万令吉票房记录,成为我国史上最卖座电影,电影主轴是大华岳父与洋人女婿因鸡同鸭讲產生的趣事,剧情也呈现语言混杂使用的大马特色。
大马华语大杂烩(Rojak)是眾所皆知的事,其混合广东话与福建话等方言,以及马来语与英语等混杂表达方式,常让台湾与中国等纯华语文使用者侧目,也造就大马人有语言天份的特色。
也因为方言的广泛使用,使它的影响根深柢固,成为马来西亚华语的一部分。例如「吸水管」(吸管)本地的说法是「水草」,中、台华裔大概敲破脑袋也不能把这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联想起来。
土著文化和语言也渗入华语的使用。有些马来语的词汇已成为华语口头语的一部分,例如SAMAN就是「传票」(取缔单,告发单)。我们说「中SAMAN」,就知道是被发传票了。此外,如「罗里」(lori,货车)、「拿督」(贵族头衔)。
数年前本土连续剧《你好MrSiao》將华语混杂特色发挥淋漓尽致,现今火红的《一路有你》也有多语混用的情况,「大马华语」纯粹博君一笑並无不可,如果这真的是我国华语,那华社真的面临语言与文化危机了。
在大马生活逾10年的台湾太太林纯任接受《东方日报》访问时表示,刚接触大马华语时会让人感到错愕,因为无论在文法与发音都很有问题,例如大马华人喜欢说「我走先」、「我很閒」、「3点4个字」、「带埋我去」等,都是广东话的文法。
毕业自美国西歇根大学的林纯任说,中国与台湾的中文在腔调与名词等不尽相同,但彼此的中文文法是一样的,又譬如英国与美国的英语在发音与辞汇都有差异,但英文文法(Grammar)是相同的。
「台湾本身也是一个多种方言並存的地区,闽南语与客家话是台湾中南部主要通行方言,所以语言混合使用在台湾也是很普遍的事,但是台湾並没有闽南语与华语文法错置与混乱的情况。」
文法精確难掌握
她指出,「文法」是表达完整语句的合理性组织,即其是造句的基本规则,但大马华语所呈现的不只是名词上的差异,而是文法上的错置,如果不注意这些小细节,將会影响对人们对语言掌握的精確度。
拥有广播背景的林纯任也说,大马华人普遍在形容词的使用,也比较缺乏层次,即对事物与情感等的表达太过于直接与平铺直敘,词藻太过简单和不够细腻,也不擅长于抽像概念作表达。
她表示,大马的华文书写也是以口语化为主,即只求语音明瞭而不求准確,许多餐厅茶室的菜单经常会有「鸡比」、「鸭反」、「白油」等只求基本瞭解的词汇用法。
只是在如今地方特色华语大行其道的时刻,强调字正腔圆的正规华语是否过于迂腐做作?林纯任表示,两者不能混为一谈,因为地方特色和正规语言是相辅相成的,正轨语言为根,地方特色则是花叶。
「如果基础打不好,文化根本如何传承,地方特色如何花团锦簇而向荣?语言的学习应该要分主次与先后,母语的学习应该要掌握了至少良好的程度,即学好基本的文法、词汇、发音等,其他语言则先求沟通再求进步。」
林纯任感嘆,许多大马华人学习语言的態度是本末倒置,即非常用心与努力去学习英语这项工具性语言,但是对于华语的態度却停留在「够用就好」,不会想去精进本身的华语文能力。
「如果不能以母语充分和完整表达自己的情感,这將是人生非常遗憾的事,如果连母语基础打不好,遑论去提升文化素养和追求生活品质。」
创造力不差 依赖外来文化
台湾大学英文研究所毕业的吴子文指出,不能拿大马华人的华语文水平与中港台作比较,因为许多大马华人的华文水准只有华小程度,加上华文並非我国官方语言,因此华文发展受客观环境限制。
在台生活8年的吴子文说,现在大马华青能流利使用中文书写的人並不多,但这不代表这群人创造力贫弱,因为他们可能习惯使用其他语言来自我表达,譬如使用英文、甚至马来文在网路上和其他人交流。
「虽然大马华人在中文流行语匯的创造不如中港台,但是对外国流行的新词汇,比如XX姐、宅男、事业线等吸收得非常快,然后直接套用在大马的环境中,譬如之前流行的『拖车姐』正是一例。」
他指出,中港台的流行语资源丰富,直接借用似乎更经济,也更符合大马华人的移民个性。
「这反映大马华人文化依赖的状態,即自身文化生產力薄弱,多仰赖中港台文化的养分输送,从大马华人对港剧、台湾流行音乐、中国选秀节目等文化商品的依赖可见一斑。」
缺文化主体 长期「依附」失原创性
自从网络普及和各种形式的网络论坛兴起后,跨越时空藩篱的网络影响力是无远弗届,因网络除了作为各种单位的讯息传播管道以外,它同时也打破了权力的限制,让人们在网络上直接作出交流与激盪的平台。
在网络上以崭新身份出现的「网民社群」,在网络平台聚集对政经文教等各种课题討论与交流,在这种思想与言辞之间的激盪,同时,也是文化集体创作实践,甚至反过来影响和打造出独有的文化特色。
如「台客」10多前是对台湾本省人充满贬意称呼,但在网民集体创作下转变成台湾本土认同象徵;香港也有在地独特的网络流行名词,例如「MK仔」、「小学鸡」、「胶神」、「港女」、「狼振英」等;中国网民更是创造出十大神兽如「草泥马」、「和蟹与」、「毒豺」等,更是火红到海外。
中港台等地的许多新词辞的创造与流行,其实是网民捕捉到时代变迁特色的创作,例如熟女与宅男等是现代新兴单身族群,中国的和蟹(和谐)更是网民对当代中共霸权不满的一种网络语言的反击,以及对社会议题詮释权的爭夺战。
但是,马来西亚的中文与网络世界,相对于中港台等的流行文化创造力是非常匱乏,大马论坛的討论串偏向简短与平铺直敘的表达方式,即除了多语言混杂性以外,大马的通俗文化的面貌是模糊的。
毕业自台湾中央大学哲学所的卡夕指出,这种网络名词的出现与流行,其实是一个瓦解权力的过程,是网民对脏话、火星文、不標准华语等当局设下的种种禁忌的反扑,这些新语词不具有文学和哲学性,至少它也具有幽默感。
文化创造需內化
「真正的囚牢是存在于思想上,因为各种语言背后存有其规则与结构,以及其背后带有的各种价值判断,所以这些新语词的创作与流行,某种程度来说就是人民思想与语言的『越狱』。」
他指出,文化创造是需內化,但这却是大马所没有的,因为处于后殖民脉络下的我们缺乏文化主体性,即大马华人仅是文化的观察者、旁观者、模仿者,例如中国有《非常好声》,我们就会有《非常好歌》。
「这导致我们的文化具有寄生虫的特质,我们不会创造只会依附,像寄生虫那样黏在某些文化载体的表象上,结果我们的文化表现大多数都没有原创性,即便是寄生或模仿也是不伦不类。」
不过,他也说,大马並不缺乏流行新词的想像,例如面子书上有许多对政党和政策图文並茂的调侃与讽刺,但是大马网民仅求实用和用后即弃,这些所谓创作最终不会形成流行与深化,以致不会產生文化的真正创造力。
大马式华语有特色但不標准
毕业自上海交通大学语言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的夏梦琦老师,本身的专业为对外汉语教学,在中国和香港等地拥有长期教导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经验。她指出,从標准普通话的评定看来,马式华语是不標准的。
如今返回檳城,並在国际学校教导汉语的夏梦琦老师道,大马式华语的句子结构、词汇用法、发音、语调都有自己的特色,站在马来西亚华人的角度来看是无可厚非,因为每个地方的华语都会有地方特色与腔调。
「例如在巴剎买菜,当然应使用通俗的语调作沟通,如果坚持使用標准普通话,那显得与地方风俗格格不入。同样地,我们在正式场合或作深入交流时,標准与准確语言的掌握也非常重要,不应只懂得巴剎语言。」
夏老师说,大马华人最常混淆是將四声变为一声,既较分不清楚平声与仄声,如將学校(xiao,第四音)念成「学销」(xiao,第一音),以及不分「知、蚩、诗」与「资、雌、思」,將老师(shi)念成「老斯」(si)。
一律捲舌並非正统
她说,隨著越来越多大马人到中国工作或旅游,许多人以为所有中文发音一律捲舌就是正统,但其实这也是完全不对的,因为如四、素、从等是平声不捲舌。
她表示,这是我国的正规华语教育体系不重视发音所致,以及华教议题长期被政治化,国民型和国民中学的学生无法学好华文,形成华人普遍上对华语掌握能力不够精確,也不善于对事物作解释与分析。
在我国多元与多语环境下,到底对华语能力的要求应要到哪个程度?夏梦琦表示,华小所能教导的华语水平有限,因此,大马教育文凭(SPM)应该是对母语掌握最基本要求。
夏梦琦指出,小学程度的华语文只能作基本的沟通与理解,如果无法深入与提升本身的水平,也会进一步影响使用该语文去理解和掌握知识,同时在正式与需要深入沟通的场合,会出现词穷或辞不达意的窘境。
多语缺交流 难深度关注
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硕士生黄瑞泰表示,多语言混杂使用是马来西亚人最引以为傲的特色,但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困境,因每个语言都是缺乏交集的平行世界,因此也谈不上什么多元文化真正交融创作。
他指出,虽然大马多语环境並存,但彼此鲜少交流,以致A与B语言社群缺乏对话,也没有办法深入瞭解彼此想法,无论在于阿拉课题,或者华教的母语诉求等,都打不入彼此社群引发討论和关注。
「每当有重大课题发生时,每个源流的网络社群都引发討论,但是人们通常只会关注回本身熟悉语言所建构出来的世界,所以不同语言的社群,最后仍不会对同一课题擦出任何火花。」
黄瑞泰指出,回归到实际的通沟困境,当一个擅长英语的人与擅长华语者交流时,为求双方都能理解,所以通常只能使用简单的词句交谈,也因此造成大马网络现象,即多语书写和平铺直敘的简单词句。
缺乏高度开放平台
他表示,在这种缺乏交流和保守族群主义当道时,提出新论述或新词汇或去碰撞禁忌时,將是件非可怕的事情,例如黄明志当初以国歌为题材的网络创作所引发的风暴,虽然它最后不了了之,但论述並没有深化。
他认为,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我国缺乏像台湾BBS那种高度开放的討论平台和机制,大马论坛或面子书的设计是方便传播,但並不適合作深度討论,因为討论串经常会被转贴和隱藏给淹没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